“京”字打头的铁路,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京原铁路。“原”指何地,想必也能难倒对它未有了解的人们。毕竟“三线建设”“战备工程”的标签,注定使得这条铁路只能以低调的方式出现。
京原铁路的靠近北京的一段有着雄山险水,十渡、野三坡等新晋京郊景点也使它有逐渐出圈的趋势。这么看来,京原铁路山西段就显得更加默默无闻了一些,但是,它经过的一个重要关隘是被所有国人铭记的,那就是平型关。
这段历史再熟悉不过了,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附近伏击侵华日军并取得了抗日首胜,破碎了日军正面突破的计划,延缓了日军对太原的进攻,史称“平型关大捷”。尽管数日后日军还是在茹越口得以突破,雁门关——平型关一线的长城防线未能固守,但平型关一役,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用伟人的话说,就是“大大地沮丧敌人的精神,振起我军的士气,号召世界的声援。”
相比之下,关于铁道兵的历史记录则是少之又少,作为首都战备工程,当然是尽可能做到不为人知。但太行山复杂的地形,使得京原铁路的修建难度和付出的牺牲完全不逊于同时期修建的成昆铁路。平型关隧道1967年开工,作为全线控制性工程之一,全长六千余米,想必也有不少铁道兵在此捐躯。由于建设难度过大,1970年山西省革委会和山西省军区联合发文,成立京原铁路山西段建设指挥部,从山西各地招募民兵支援修建,在1972年底全线贯通。但由于是战备铁路,如此多的付出与牺牲,甚至未有一场通车典礼来庆贺。
我和同行者@pchxiao在秋日的一个早晨从山西边缘的灵丘县启程,登上8817次列车。在出平型关站,即将进入平型关隧道时,把相机回头一转,留下了这张照片。过了平型关隧道,进入滹沱河谷地,明显有从山地到平原的地理单元切换的感觉,至此往繁峙、代县、原平也再无任何隧道,算是进入了山西的核心区。
列车在空旷而宁静的山林中前进,但一场金鼓连天、惊心动魄的战斗曾在此打响,一幕热火朝天,紧锣密鼓的建设场面也在此上演。高山与沟壑当中,曾是抗日将士声嘶力竭的呐喊,也是铁道兵齐心协力的口号。他们都是永远被这片土地铭记的英雄。
发表回复